













今天的青山湖校区,绿树成荫、秋风清爽、红幅高挂、彩旗飘扬,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9月13日,是我院2015级新生报到入学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1800余名2015级新生怀揣梦想进入学校,开启梦想起航的新篇章。
美丽的青山湖校区,温馨喜庆的迎新彩虹门,主干道两侧迎新展位整齐有序的摆放,校园内一派热闹而有序的景象。热情细心的迎新工作人员,细致周到的指示牌、引导牌,井然有序、忙而不乱的迎新现场,使整个校园处处洋溢着欢快、喜悦的气氛。新生们带着对大学的期盼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这美丽而又朝气蓬勃的校园。
组织领导:高度重视 周密部署 彰显精细
迎新当天,校党委书记田延光、副校长张艳国在院长李斌、院党委书记程春泉等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陪同下先后巡视迎新现场,看望新生及家长,慰问迎新工作人员。报到现场,新生报到登记、缴费、物品发放、咨询引导等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田延光、张艳国认真听取了学院2015年迎新工作汇报,仔细察看了迎新现场,详细了解了迎新情况,对我院迎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今年迎新工作中的创新、热情、周到、细致服务给予了高度赞扬。田延光、张艳国等还来到家长休息区,主动与家长握手交谈,询问家庭情况和子女入学情况。今年学院开学初就着手部署迎新生工作,成立了以院长、院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迎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迎新方案。迎新前,学院多次召开院务会、领导小组工作会等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迎新工作,确保今年的迎新工作的安全有序。
管理服务:细致入微 温馨体贴 彰显人本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缀学”这是我们庄严的承诺。迎新现场,田延光向两位贫困新生发放了慰问金,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生活情况,并叮嘱他们,在校期间有什么困难就找学校,不要有任何顾虑,学校会积极地帮助解决,不会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掌握本领,报效国家,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家庭的幸福做出贡献。学院历来重视“绿色通道”资助措施,对被录取入学的经济困难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措施资助。迎新工作人员热情熟练地为新生办理着入校手续,报到咨询处人员耐心解答着新生和家长们的问题。大学生志愿者,为初进校园的学弟学妹们解答疑问、引路、提行李,办理入学登记,热情周到地提供服务。为方便新生报到,学院在南昌各火车站和汽车站还专门设立了全天候新生接待站,专车接送新生及家长。不同于往年,今年有近千名新生提前到校报到,学院迎新工作提前安排,确保提前报到的同学能够顺利办理手续并入住。
特色创新:总结创新 团结协作 彰显育人
今年,学院继承往年“独立第一步”的传统,鼓励新生独立完成报到手续,这项工作实行以来,不仅提高了报到工作的效率、锻炼了新生开始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更得到了新生家长的认可。迎新现场设置了职业规划和专业学习指导处,帮助新生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新生思考“毕业后去哪儿?”。给每位新生及新生家长发放了温馨提示卡,提示卡上有入学报到程序、新生辅导员联系方式和入校工作日程安排,并在校门口公布了新生辅导员基本情况,方便新生及家长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今年学院紧密加强与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首次在迎新中根据学院总体安排由学校资产经营公司负责整个迎新现场布置和迎新车辆安排等工作,提早与青山湖校区管理办公室沟通做好安保、交管等工作,与后勤公司提前做好新生后勤服务工作。迎新现场,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营造校园氛围,简化手续,注重人文关怀,做好服务与保障,理顺报到中的各种关系,提升为新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新媒体助力:信息直达 便捷沟通 彰显个性
“扫一扫码,欢迎到家”,一进迎新区域,印有各新生班级和各类学生社团二维码的展板就映入眼帘,引起许多学生家长和新生驻足,新媒体的注入成为本届迎新的一大亮点。许多新生在现场拿出手机,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加入新生群和职能部门的公众号,快速便捷地融入到校园氛围中。学院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不仅在校园网发布新生入学相关信息,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将新生入学报到的流程、注意事项进行了广泛宣传。各辅导员事先建好了所有班级的微信群,并且率先加入进去,早早地就在班级群里迎接新生,并将入学后相关安排发送到新生手中。很多新生和家长都表示,利用新媒体手段可以使信息传达更方便、更及时,他们表示会持续关注网站和微信内容,了解入学教育安排和学校的各类资讯。特别是班级微信群,可以让新生快速便捷地融入班集体,而且能够和老师及时充分交流,使传统班级模式打破了时空界限,更加贴近学生需求,体现了学院对新生的关心,也让家长感到温暖和放心。
学院将从9月14日起开展新生的入校第一次主题班会、体检、安全教育、专业教育、军事理论教育、军事训练、入学教育考试等系列主题教育,帮助新生们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为今后四年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新闻中心 余小军 图/新闻中心 唐心扬,大学生通讯社记者 李柏峰、王可、周鑫园、周科、牛恒昌、宫良信)
一审一校:
二审二校:
三审三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