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江西省教育厅 “大思政课” 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号召,切实提升学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思政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组建 “一课多师” 团队,并于 3 月 19 日下午开展了 “一课多师” 思政课教学示范研讨活动。此次教学研讨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负责人袁超主持,思政部教师刘金金带领 23 级网络与新媒体班的同学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展开。“一课多师” 教学模式旨在打破 “一个老师讲到底” 的传统授课方式,通过一人一讲,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探索课程教学新模式。此次活动以展示优秀教师示范为契机,进一步提升 “一课多师” 团队的教学素养。

本次授课紧扣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这一热点问题,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主题,从现状、理论及实践三个层面进行讲解,为学生呈现了一堂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思政课。课堂上,思政教师刘金金老师围绕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展开深入教学。通过列举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案例,阐述了传统产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深入剖析了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刘金金老师还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的系统观念,强调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各要素彼此依存、相互促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袁超表示,“一课多师” 教学模式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这一改革,不断完善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一课多师” 教学改革,是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思政部按照江西省 “大思政课” 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四个立足、四个超越” 总体思路,探索突破教材框架、课程局限、课堂壁垒、教师边界的改革探索。改革旨在用好用活校内外优质资源,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思想性与理论性,切实增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课程的思想引领力、理论说服力与实践感染力,让思政课 “有意义” 且 “有意思”。此次 “一课多师” 思政课教学示范研讨活动的开展,为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