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创新构建“一课多师”协同育人机制,我院本学期开展了特色实践教学。6月15日,江西生态文明展示馆金牌讲解员、“一课多师”兼职教师(实践基地)熊文婷受聘为课程特聘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态实地,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打造了一堂沉浸式行走思政课。

校外导师赋能,破解理论实践“两张皮”。在鄱阳湖湿地生态观测区,袁超老师依托实时监测数据,以“一湖清水”为切入点,生动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逻辑。当学生亲手触摸红壤样本、观察候鸟迁徙图谱时,讲解员结合江西生态修复工程案例,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战略思想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态答卷,使“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学子心中。“一课多师”教学,构建知行合一新范式。课程采用“高校教师理论奠基+行业专家现场解读”的双师模式。课前:思政课教师袁超在课堂解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内涵;课中:展示馆专家通过VR沙盘演示赣江流域治理,引导学生分析生态补偿机制;课后:学生分组完成《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实践报告,双师联合评审。这种“理论—实践—升华”的教学闭环,有效打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教学成效显著,创新模式获师生点赞。“当我在富硒农田实测pH值时,才真正理解: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的分量!”学生在实践笔记中写道。思政课教师指出,行业专家将政策语言转化为现场语言,使生态文明思想从“教材概念”变为“生活认知”,教学抬头率、互动率都有所提升。

本次课程是我院“一课多师”改革的重要实践,通过引入行业先锋担任教学合伙人,不仅拓展了思政教育场域,更构建起“校馆协同、知行互促”的育人新生态。学院将持续深化该模式,本学期还将邀请红色场馆研究员等加入教学团队,让“大思政课”在广阔天地中焕发更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