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把“思政课堂”搬进恒丰稻田,青春实践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6-30 访问量: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试点,实施了“一课多师”教学改革,旨在全面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成效。针对“第六章 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教学团队精心设计了社会实践环节。6月30日,该教研室师生一行15人,前往江西省永修县恒丰镇红旗涂村开展思政实践课堂,为课堂授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4045B

为深刻读懂稻香饭碗背后的故事,实践队将思政课堂搬进恒丰稻田,将课本知识延伸至田间。稻区负责人徐治经理作为本次教学教师,为师生们介绍了红旗涂村的基本情况,以及虾稻共养模式,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实现了经济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32D36

徐经理在稻田中用“指、看、摸、教”等多种形式生动讲述了一田双收破困局,“虾稻轮作”蹚出振兴新路。他说:以前单纯种水稻,遇到旱涝或鸟害,一年到头白忙活,现在上半年养虾、下半年种稻,一田双收,风险也分摊了。经了解,模式创新前农户面临着单纯的水稻种植收益偏低与旱涝灾害、候鸟啄食践踏等不可控的自然风险,这曾是制约乡村发展的现实瓶颈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农业补贴政策,同时红旗涂村引进“虾稻共养”新型种植模式,稳定了农民基本收益,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上半年养殖龙虾,下半年种植水稻”的一年一熟制,实现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利用。另外,无人机赋能,精准播种打药。为提高产量与作物质量,根据水稻(单子叶)与田间杂草(多为双子叶)的不同生物学特性,精准选用针对性农药,在保障水稻生长安全无害的前提下,有效除草除虫。针对使用无人机种植水稻播种后也会出现的局部缺苗现象,红旗涂村进行科学监测、宏观把控,将密度过高区域的秧苗均匀移至稀疏区域。农民在农田排水问题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们在田间开挖特定的沟渠网络,并在地势最低处设置集中排水口,来泄洪防涝。这些农地田间的“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共同构筑起保障粮食生产的坚实防线,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7147D

随后,“纸上谈农”到“脚下耕田”,实践队员们在泥水交融中触摸千年农耕文明的脉搏,在躬身实践中体会劳动艰苦、厚植“三农”情怀。补苗,作为水稻稳产的关键环节,凝结着代代相传的农耕智慧,他们赤脚踏入田垄,在农民师傅“三指提秧、两指按实”的口诀中,完成了补苗任务,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实践队分组补齐田垄空缺。泥浆漫过小腿的阻力,恰似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挑战,但队员们以“逢山开路”的韧劲,将作物栽培理论转化为指尖移栽秧苗的实际行动。正如队员感慨“当我们俯身插下秧苗时,指缝间溢出的不仅是汗水,更是对农业强国目标的青春注解。”青春誓言在田埂回响,实践队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护苗人”,既要传承“精耕细作”的农耕智慧,更要掌握“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现代本领。这堂泥浆飞溅的稻田思政课,终将孕育出“强农有我”的时代新苗。 “粒粒皆辛苦”不再是书本上的诗句,而是流淌在指尖的真实触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箴言,在汗水中变得无比清晰。

91F70

“稻田里的思政课”让队员们在泥泞中读懂“中国饭碗”。虾稻共养模式是红旗涂村探索的一条兼顾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农民经济增收的新路径。这次深入田间的思政实践课,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农民应对挑战的智慧、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以及国家政策对“三农”的坚实保障,更加理解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深刻内涵。

(通讯员 朱琴韵 俞雨帆

 

 

下一篇:江西生态文明展示馆专家走进思政课堂—“山水林田湖草”实践课赋能育人新路径